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的“课程思政”工作主要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为载体,以学术讲座为载体的课程思政还不多。学术讲座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承担了在高校第一课堂之外拓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补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多种职能。
西安交通大学自2019年以来,创新性打造以“新港报告”命名的具有学术引领普适性的全英文系列讲座,由海内外著名学者与校内教师作为讲座人,面向校内外学生、社会人员讲授。“新港报告”既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内涵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在创新港建设中继续发扬西迁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做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同时,“新港报告”推动师生与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沟通,以讲座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学术创造,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展示平台和学术交流空间,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格局,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培根铸魂的作用。
接触学术前沿知识 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2019年4月,“新港报告”系列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星空报告厅启动,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类学科先后举办了系列高端国际学术论坛,每讲均由校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带来一小时全英文讲座。报告内容涵盖“一带一路”政策、海洋法、宪法、反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学术前沿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现场讲座对话和哔哩哔哩、知领直播和skyclass等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球开放。“新港报告”作为常规教学和科研的补充,不仅便于师生接收前沿学术知识,培养国际化思维模式,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更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终生学习的理念,对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增强使命感与现实关怀
2020年9月,“科创月”系列首场报告在创新港涵英楼新港报告厅举行,进一步将“新港报告”的学术关注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到自然科学领域。电气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等理工医类学科的系列报告,将“新港报告”的科技含量与现实关怀推向了新的高度。“新港报告”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术连接生活”的原则,致力于把前沿学术讲得通俗易懂,贴合生活,吸引跨学科背景听众,引发广泛思考和共鸣,为交大学子及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多开放、前沿、交叉的精品学术资源。例如,电气学院其中一场讲座题目为“交流和直流的百年辩题——低压直流供用电系统的发展与趋势(a century debate between ac and dc -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lvdc systems)”,讲述了特斯拉与爱迪生关于直交流电的百年论战于今日的“反转”,讲座内容新颖有趣,能从电气学科领域的经典论题出发,放眼当今的学术前沿,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怀。
增强科学探究精神 打造“第二课堂”思政模式
“新港报告”讲座选题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前沿性和趣味性,在传授学术前沿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传播从事科研活动所需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从事科学探索的信念、勇气、意志、工作态度、理性思维、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等,对充分发挥一流学术的影响力和一流德育的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新港报告”坚持智育和德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既传授了科学知识,又传播了科研精神,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造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第二课堂”形式的课程思政模式。
截至目前,“新港报告”已成功举办法学、社会学、医学与健康、语言文学、科创月、人工智能与科学革命、人居环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电气工程、管理、电子与信息、机械等12个系列。新港报告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大众,没有学科的限制,也没有专业的壁垒,欢迎任何年级和专业的师生参与其中。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为师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更是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反思自己在学习本专业过程中的得失。“新港报告”不仅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学科前沿资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和传承西迁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和勇于攻坚的品质与习惯。“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新港报告中得到具体体现,第二课堂“春风化雨乐未央”的作用逐步得到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