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完成人:徐卓 姚熹 周济 邓龙江 李飞 朱京平 王晓慧 朱建国 魏晓勇 冯玉军 李勃 吴家刚 毕磊 胡庆元 王政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茅。其中,徐卓教授主持的成果“国家战略牵引,优势学科协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学科历史悠久,面向国家需求,解决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培养难题
中国是全球制造大国,大约生产了70%的电子整机,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低,高端元器件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创新人才缺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需求。1958年,无线电元件及材料专业成立,后获批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姚熹院士是该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6年,专业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95年起,西安交大、电子科大、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校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担重大项目、共享科研平台、共创校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引领了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法成效显著。
专家组认为“本成果构建了四校协同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功地探索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十多年来,为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行业培养了上千名创新人才,毕业生进入华为、中电科等行业知名企业,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重要职位,部分优秀毕业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担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获全国优博2篇、提名2篇。教学团队中3人当选两院院士,获省级教学奖励6项、国家科技奖励6项。成果在多家高校获推广应用,多次被cctv、光明日报等全国知名媒体报道。
创新教育理念、导入产业需求、科研反哺教学,共建课程教材体系
教学团队广泛调研,吸纳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将国际学术前沿作为范例融入教材,将产业需求作为问题引入课堂,将团队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反哺教学,重构课程体系,规划教材体系,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解决了早期课程教材体系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新增开设学位课及实践课、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mooc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了“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四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推广到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美国奥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
国家使命担当、重大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追求卓越科学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价值导向,以共担国家重大项目、解决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中的共性问题为抓手,以基金重大/重点项目、863和973项目等重大项目为牵引,依托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组织200余位研究生参与6个联合科研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着力解决“压电单晶高性能化”“多层陶瓷电容器国产化”“xxx涂层实用化”等关键卡脖子技术。自强自立,勇毅前行,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创建校际联合培养交流机制。多校联合招收博士生,互推免试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教师互聘,姚熹院士、周济院士、邓龙江院士分别担任国重、教重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优秀毕业生互任教职,研究生在共担课题和共享平台中开展研究工作,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产学研联动、融合行业需求、拓展国际视野,创建校企协同和国际合作育人新机制
共创中国“电子材料元器件”“电子元件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补足高校培养模式短板,创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聘请企业导师进讲堂、进实验室,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工程硕士,选派研究生到企业一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创建国际合作育人机制,获批4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邀请诺奖获得者等外国专家授课与讲座,举办 “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论坛”及“中俄”“中德”等双边会议,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团队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探索了新途径。